臨床上醫師會用照相方式紀錄患者的口腔外部和口腔內部:正面外觀、露齒笑容、側面、口內五張照片,除了當作治療前中後的紀錄,也用來分析、訂定治療計畫及與其他醫師或技師間的溝通媒材。
牙科的數位化,就是用數位的資訊取代傳統實體模型的步驟。下圖顯示製作單顆假牙的流程差異:

口內掃描數位檔案
上面患者經由口內掃描機(intra oral scanner)記錄下輸出的stl檔案。數位模型可以轉各種角度,放大縮小,而省去了實體印模、倒模,咬合記錄,文獻上也已證實,口內掃描機的精確度與傳統印模不分軒輊,差異最大則在於整體花費的時間,數位化勝於傳統流程,且較無距離限制(A診所送模型到B技工所,數位化只要用網路即可傳輸,即使相隔兩地也不是問題)。
臉部掃描

臉部掃描技術由迪士尼動畫和電玩公司發展而來(2010文獻),用以製作電影人物生動的表情。
2018,19年JPD的前瞻性研究指出臉掃技術是準確可信賴的。
兩年前我用iPhone X的Bellus3D FaceApp來取得臉部資訊,讓我們更精確瞭解3D立體的樣貌。
數位化整合治療案例 一日全口重建
以下是我四年前全口重建的案例,整組牙橋搖搖晃晃,有嚴重牙周病。他不接受治療期裝活動假牙。此案例骨頭條件尚可,非嚴重缺損,低笑容線(low smile line,大笑不會露出整顆門牙和牙齦)。經過詳細診斷及溝通後,決定以多顆植牙來重建。
利用口內掃描的檔案和口腔的電腦斷層掃描檔來整合設計臨時假牙排牙位置,以及植牙的位置、長度及深度,在手術前就先做好手術導引板及客製化支台齒及臨時假牙。很順利當天4小時完成手術(8隻植體)及固定臨時假牙裝戴。

What’s next ?
All-on-4的治療計畫通常運用在較為困難的案例,而其是否也能數位化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團隊在傳統流程上已經建立起不錯的默契及效率,其併發症相較於前期的案例少很多,一些流程也開始逐步轉換成數位化,待之後累積更多經驗與心得後再與各位分享。
Hits: 2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