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全口活動假牙大概需幾次療程呢?費時多久呢?
通常我會回答5次,若每周來1次大概需1個多月的時間,之後也得回診直到調整到沒症狀,才會拉長追蹤時間(大概每3個月或半年回診1次)。
備註:此篇為個人贋復專科訓練流程內容,而製作活動假牙的方式很多,學派也不少,像是不用面弓、閉口印模、哥德式tracing、吸附性假牙等,都有其多樣性及變化,無法一概而論。
以下用個案例來解說

第一次約診:印取初模、灌製研究模型、 製作個人印模托
首先,我們要複製患者口內的情況,先做第一次印模(preliminary impression)來灌製研究模型(study cast)。目的是讓醫師可以大概了解病患牙弓大小形狀,注意是否有特殊的倒凹,以製作客製化的印模牙托(individual tray)。
第二次約診:完成邊緣成形及最終印模
因為活動假牙的邊緣密封性很重要,是影響假牙穩定度的關鍵。所以在個人化牙托邊緣會用綠色混合材(green compound)做邊緣成形(border molding),確定牙托有一定的吸附力後,上顎的牙托會在palate處打幾個宣洩孔,讓材料不會因蓄積而墊高,之後塗上牙托黏著劑(tray adhesive agent),我使用的是Polyether或矽膠(addision silicone)做最終印模(final impression)。[提醒:用polyether印模需先用凡士林在嘴邊塗一層,以免黏在臉部不好清潔(順便幫病患去粉刺?!病患會不舒服😂)]
最終印模給技師後,會做beading and boxing並灌製出主模型(master cast)。

患者正式印模前口內照

左側為第一次看診灌製出的研究模型;右側為第二次看診印出的最終印模
備註:臨床上未記錄到此病患,取其他患者相似照片

最終印模灌製出的主模型
第三次約診:蠟堤試戴、記錄顎間關係及垂直高度、面弓轉移及選擇人工義齒
蠟堤回來後,會放入口內決定垂直高度,決定的方法很多種,可以用臨時假牙的參考高度、臉的三分法等,再來決定incisal plane有沒有平行瞳孔連線(少部分病人兩眼不等高),兩側咬合平面和耳珠 ——鼻翼連線Camper’s line有沒有平行。
蠟堤上刻出中線、兩側鼻翼線(約是犬齒排牙位置),可再附上照片讓技師參考。
上下取出中心關係位置,用矽膠咬合材料紀錄。
最後上面弓,將蠟堤的顳顎關節的相對位置轉移到咬合器上給技師。




技工指示單
第四次約診:試排牙
試排牙在裝上病人前,可以先裝回咬合器上看咬點是否密合均勻多點分布,前突側方運動(bilateral balance occlusion或lingualized occlusion)。在裝到患者口內看中線等細節、狀態是否自然、發音(齒舌音,如:41數到49)表現,以及吞嚥是否順暢,最後讓患者用鏡子看看滿不滿意。



第五次約診:正式假牙裝戴
在傳統煮聚假牙牙床樹脂過程通常會使假牙變形,所以技師會在模型上進行調整(lab remount)。裝到病患口中後,如果發覺咬合差太多,就要再重新咬bite,重新mounting到咬合器上做clinical remount。
這個case,我是用號稱零變形的BPS系統ivobase,臨床上假牙戴上去都跟之前試排牙位置一致,省去臨床調整的時間。



最後整理從主模、蠟堤、試排牙、正式假牙圖片,謝謝富緻牙體技術所幫忙製作精美的假牙。


Hits: 922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