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網路上看到越來越多牙科診所都會打上All-on-4全口速定植牙的項目,對於害怕看牙或是平常忙碌很難抽出時間的客戶是個福音,有些甚至只缺一兩顆牙齒也來詢問,而這並非All-on-4的適應症。 ( 誰適合All-on-4? )
這麼多牙醫都在宣傳All-on-4,對於已經經營一陣子的牙醫團隊而言究竟是好是壞?我覺得是種集市效應,市場會越來越大,但相反的也會有些隱憂,不是擔心生意下降(反而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來找我們做治療),而是擔心會不會有技術尚未成熟的牙醫來濫用。All-on-4的技術門檻很高,需要長期追蹤才會達到跟文獻一樣的高成功率。(All-on-4長期成功率)
有時難免會發生突如其來的意外,比如前天週日早上,原本計畫帶小孩開車出去遊玩時卻接到診所專案管理諮詢師的line,說在臨時階段(約All-on-4術後4個月)的客戶假牙斷了。
我請他傳自拍照判斷嚴重程度(如右圖),當下我的想法是:若我是他,一定希望醫師盡快處理。

在遇到問題或客訴時,我們的團隊會做以下的事:
- 即時處理
- 情緒安撫
- 找出原因
考量到接下來診所將有兩天外地的員工教育訓練,若之後再處理似乎不太妥當,所以當下只好跟小孩說抱歉,請專案管理師協調下午的看診時間來處理。而因為上顎手術已過了4個月,齒槽骨已有一定的骨整合功能,當下便重新印模,知會技師幫忙重做個臨時假牙讓客戶在一週後重新安裝,另外我也親自修補了目前的臨時假牙(如右圖)。
在上個月回診追蹤時已經發現臨時假牙有點裂痕,隨即取下修補,不過客戶敘述他發現有一次在睡夢中,自己因下顎會不自覺地撞擊上顎而驚醒。在當天修補完後,調整一下咬合,請客戶盡量避開修補處去咀嚼,待一週之後再裝上新的臨時假牙。

也許客戶會很納悶,為什麼臨時假牙那麼脆弱呢?其實All-on-4是個複雜高技術的治療,我在對醫師的線上演講課有整理出一些併發症的原因(如右圖)。我會把臨時假牙定位成一個診斷工具,客戶來到我面前,我們很難全盤的了解他的牙科病史,多久前開始缺牙?戴活動假牙多久?有無磨牙(通常都會說沒有,)?咀嚼習慣(喜歡用前牙咬、喜歡同個部位吃很硬的食物)如何等等?在植體尚未骨整合完整前,這些咬合力量我會希望是由臨時假牙來吸收,而非植體假牙的螺絲或是骨頭內植體。在臨時假牙裂掉或斷掉的時候,我才能去發掘些蛛絲馬跡,然後做假牙的調整,也許是修整一下對側咬合不平整的假牙、請客戶睡覺時戴咬合板等方式。等半年左右,植體穩固及軟組織吸收穩定後再來製作材質更堅固的正式假牙。


現今已是資訊四通八達的網路時代,我們在選擇餐廳時會先用手機查詢評價來決定是否消費,買車買房如此,而高價的醫療行為相信更是如此。我們的團隊在台北的案例已達數十例,各式疑難雜症也都處理過,所以即使面臨越來越多的牙科診所競爭,但專業團隊一直持續精進及進步才是首要任務,他人的行銷只是錦上添花的助攻方式而已。
Hits: 619
留言